中关村转型路口 电子卖场时代远去
“出路越走越窄,还不走就真来不及了。”伴随着中关村的业态调整,在中关村做了七年电子消费生意的王涛(化名)不得不加入“离场”的队伍。
要走的并不只是刘涛一个。按照最新的《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》,中关村大街未来3~5年内将完成转型,现有15万平方米的传统电子卖场将逐渐腾退。这意味着,中关村将逐步告别电子卖场,转型为“创新创业一条街”,传统电子卖场的业态将逐步被新模式和新业态所取代。
电子卖场曾经拉动了整个中关村的IT产业链、周边商业、区域经济以及科技园区的发展。其中一个例子是,1998年6月18日,怀揣着工作赚的2万余元现金的刘强东,前往中关村创业摆柜台,代理销售光磁产品,在短短两年内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光磁产品代理商,他的柜台名叫“京东多媒体”,是“京东商城”的前身。
从1998年中关村不起眼的电子商品柜台,到上市时市值达300多亿美元的京东商城,刘强东用了16年的时间证明自己。但带给许许多多刘强东们“第一桶金”的中关村,这个曾在中国电子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,仍需重新证明自己。
转型路口
中关村曾是国内最大的消费电子集散中心之一,太平洋广场、e世界、鼎好和海龙四大卖场引领着中国电子类产品消费的风向标。
开业于1999年的海龙大厦,连续几年的日均客流量在3万~4万人次,到2006年年底,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来这里,当年,现已关闭的太平洋数码城每天也有4万人进出。
2013年,在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Android市场一年之后,谷歌的执行董事长埃里克·施密特(EricSchmidt)还曾专门到访中关村鼎好电子商城中关村“探探底”。
数据显示,2002年,中关村电子卖场总营业面积为6万平方米。到了2005年,这一数字已增至20多万平方米。2006年和2007年,随着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开业,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,相当于44个足球场。
不过,2010年至今,经过五年的业态调整与提升,中关村西区的电子卖场面积由43.4万平方米降至15.06万平方米,比2010年下降65.3个百分点,占西区总建筑面积的4.4%。其中海龙电子市场剩余商业面积1.5万平方米,e世界电子市场剩余商业面积5.4万平方米,鼎好电子市场剩余商业面积为8.16万平方米。
即使在经营面积急速增长的时代,中关村各大卖场所售电子产品却一直在同质化竞争,并没有多大进展。
在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所著的《解读中关村一号——IT卖场的秘密》一书中,将中关村IT卖场人潮涌动的理由归结为“价格便宜”。“从商户整体上进行考察,按照单个品种进行计算,毛利率经常只有3%~5%,这在一般商业零售业中是难以想象的。商场式经营业态的平均毛利率在10%~30%是比较正常的,家电连锁业的毛利率也大大高于IT卖场。”
在低价格、薄毛利的情况下,商户要维持生存、运营和发展,没有别的出路,只能拼数量,在有限的柜台面积上最大限度实现销售。鲁瑞清曾在书中将IT卖场和百货商场进行比较,前者单位面积销售额是后者的五倍左右。以单位面积产生的毛利额计算,两者其实相差无几。
中关村卖场一位市场管理人员此前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说,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经营特色是议价模式,此前不少卖家在产品利润日益下降的形势下,为了生存不得不绞尽脑汁,导致中关村电子卖场强行拉客、非法导购、价格欺诈、售卖翻新电子产品等不规范现象屡屡发生,而摊贩式经营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。与此同时,山寨手机生产商和经销商的空间也在逐渐缩小。
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经营状况从2008年开始出现转折。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和IDC发布的《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行业报告》显示,中关村IT卖场在2009年的电子产品销售总额达220亿元人民币,贸易总额达412亿元人民币,同比分别增长3.7%和3.6%。而此前,此类数据的同比增长基本保持在18%左右。
到了2010年,鼎好电子商城2010年销售总额92.2亿元人民币,贸易总额159.2亿元人民币,同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22.4%和22.5%。鼎好一家的销售额与京东商城2010年的成绩不相上下。2010年京东商城全年销售额达到102亿元,但是,京东相比2009年近40亿元的销售额增长超过200%。